Left

用人之道

The way of employing people

您的位置: 首页 - 行内资讯 - 用人之道

厦门猎头:现在的年轻人,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? 2022-03-30

有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当有一天,上班成为一件让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无比痛苦的事情时,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。”


  不知从何时起,在60——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让人无比向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,已越来越被80-90年代出身的年轻人感到厌倦。


  “每个月总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。”


  “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会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金钱。”


  “上班就是在浪费时间与青春。”


  ……


  诸如此类的言论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与生活中,于是“上班”听上去像极了一个很丧的词。


  据国内某求职网站发布的《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》显示: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正在持续飙升,其中2016年高达26.5%。


  “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了?”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。


  作为一个已经上了3年多班的90后,我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。所以前段时间,我看了很多关于“不上班”的文章,也和身边那些已经不上班的朋友们聊了聊,收获颇丰。


 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:“这个时代的年轻人,为什么不想上班?”,以及“不上班的话,可以做些什么?”


  “上班和工作 完全是两回事”


 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: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完全是两回事。大部分人说自己“不想上班”,其实并非“不想工作”。


  这个观点我是在看谈话节目《圆桌派》2016年的一期“呆着:不想工作怎么破?”时,被陈丹青点醒的。


  “上班”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“商业交易行为”,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,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,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。


  而“工作”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。


  简而言之:上班是为别人做事,而工作是为自己。


  在《锵锵三人行》的百度贴吧里,某位网友对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的定义,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。


  【上班】= 带有一种勉强的、不情愿的、被动的、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“无业者”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、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、中年人所做的事情。“混日子”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,因为收入不高,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,所以“焦虑症”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,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国家里最为明显。当然,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(上着上着就习惯了),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,所以“混日子”对他们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。


  【工作】= 带有一种积极的、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、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、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。


 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的概念。那些整天嚷嚷着不想上班的人,可能只是不想上班,而非不想工作。工作有很强的驱动力,陈丹青说,他也不喜欢上班,却可以像虫子一样醒来就工作,一直到深夜。


  那么界定清楚了“上班”的真正含义,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。


  “互联网的发达 让我们看清了彼此的生活”


  其实我觉得,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。否则为什么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,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。相反,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,因为新鲜好奇、没有经验。在对上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体会之前,我们往往会把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混淆一体,想从上班中获取工作才能带来的快感。


  但结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发现: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。幸运的话,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;不幸的话,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,所以才会有人抱怨“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”。


  但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,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,就必须牺牲点什么去换取金钱。而牺牲时间,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,且成本最低的买卖。所以上班赚钱,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,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:你要生存,就得上班。


 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,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,也只能忍气吞声,日子久了,倦怠感自然而来。


  上班所带来的倦怠,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。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母辈那一代,就从来没听说过谁谁谁不想上班,就干脆辞职了呢?


  《圆桌派》里的观点很有意思:这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关。


  在通讯和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,人们的生活相对贫乏简单,那时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自己所在的圈子里,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,人们是如何生活的。


  但互联网时代,信息更加公开透明,大到世界,小到身边,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:谁谁谁出国读书了,谁谁谁创业了,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…


  再加上各类媒体、广告、互联网产品每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: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咖啡,戴某品牌的表;中产标配就是一房一车,一年两次国外旅游;月薪两万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;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…


  一方面,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;另一方面,社会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。渐渐地,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,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。


  然而可悲的却是,东方是一个等级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又极其重。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,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,想要努力改善自己,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,于是挫败不断,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,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,不认命地活着。


  “看似选择很多的年轻人 其实别无选择”


  虽说现在年轻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过去更多了,但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多了。


  特别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,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,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“不想上班”的时刻犹豫不决。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,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。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“不想上班”,一边继续埋头干活。


  所以“不想上班”对当代青年来说,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,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。


 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“不想上班”群体中的大多数,那么真正做出辞职决定,不再上班的年轻人,可以说是这群人中“真的勇士”了。


  不上班 可以做什么?


  消极选择:混吃等死家里蹲


  在不上班的人群中,有这么两类对比鲜明的状态:混吃等死、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;和破釜沉舟、放手一搏的积极状态。


  消极状态的常见表现有:回家啃老、家里蹲、变卖已有资产坐吃山空(这种现象多见于家庭条件富足者)等。


  在“啃老族”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的今天,“蹲族”这个新概念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。


  “蹲族”,顾名思义,即不上班、整天蹲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无业青年,多存在于北上广深等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。前阵子国内心理学自媒体Knowyourself发了一篇文章专门分析北上广深独有的“蹲族”现象。文章是这样描述他们的:“这群人高学历、无业、既不热血也不奋斗,他们在一线城市里租房混日子,回不去家也留不下来,终日无所事事。”


  “蹲族”这一时代的产物,充分验证了那句“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”。我有时就想,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过于鼓吹“努力”了,以至于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般,好像不努力的人生就不值得一过一样。明明有些人就是天性懒散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却被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逼得不得不上进,拼命去寻找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。


  《圆桌派》里,窦文涛讲了一个辞去教师工作后回到家乡“蹲着”的年轻人,连饿了吃东西、渴了喝水的欲望都没有,整日在家蹲着不出门,最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见他之后,村里人发现他饿死了。


  这应该是“蹲族”的极端了。


  陈丹青说:有些人天生就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,却无法选择地被生了下来。他们看了看这个世界,发现没什么可活的,于是选择了离开。


  一想到在这个摩肩接踵的世界上有一群人正这样格格不入地活着,就觉得悲哀。


  转过头来看现实社会,无数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哪种生活的年轻人,和奋斗的大多数一起涌向了北上广,却发现那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好像也不是自己的家乡。可是来路已不能退,于是只好在北上广做一个“蹲族”,但蹲久了也有坐吃山空、蹲不下去的一天,最后还是得出去重新找工作、重蹈覆辙。


  而对于那些出身在大城市,或者家庭富裕到即使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的人来说,不上班也可以靠已有资产舒舒服服地活着,再不济在北上广卖套房,也可以支撑个好几年。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,她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存在。以前她一直好奇为什么他们整天不上班也有钱花,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开口询问原因后才知道:原来他们没钱花了就卖套房,卖个几百万又可以过个好几年。


  “但是长期这样也不是个办法,总得有个生钱的源头吧。”朋友说。


  这种坐吃山空的不上班,其实也算比较消极的状态了。


  积极选择:自己给自己打工


  积极的不上班的状态就比较复杂了,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:他们都从“为别人打工”,转变成了“为自己打工”。我梳理了一下认识的人中所有不上班人群的选择,基本可以分为这么几类:


  1.创业


  这类人中男生居多,他们大多目标性强,不喜欢被条条框框约束,不一定性格外向、有领导力,但大多不受约束、渴望财务自由。


  创业比较适合那些有一定人脉资源和独立想法,并且抗压能力较强、接受充实忙碌状态的人。至少我身边创业的人中,没有过得轻松的。


  2.开店做生意


  我身边开店做生意的朋友中女生居多,她们开的店也多在餐饮行业,并且她们都有一个同样做实业的男友或老公,两人一起打理店铺或扩大生意门类。

Right

BirKim Copyright © 2011-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;厦门猎头公司(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:350200RL1108),邮箱:957489132@qq.com,客服:4000809881;
工信备案号:闽ICP备2022001179号-4公安备案号: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7号

微信

0592-5186035
0592-5820761
181207277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