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ft

猎头资讯

Headhunting information

您的位置: 首页 - 行内资讯 - 猎头资讯

厦门猎头:你没有问题,你的问题是“想太多” 2022-03-29

-1-

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怀疑的倾向,总是过度的担忧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,亦或是担忧自己的某些表现是不是“正常”的。

然而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、自我担忧反而成为了真正的问题,因为它会令一个人变得十分的敏感。

当一个人变得敏感了,他就很容易令自己原本是正常的身心状态变得“失调”。

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针对这一主题,进行详细的探讨,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。

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容易想太多,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。

就是看他在恋爱中,另一半如果回复他信息晚了或者没有回,这个人会不会很快就焦躁不安,并马上自顾自的幻想出对方是不是有事瞒着自己、喜欢上别人的戏码。

并且在这种自己设想的糟糕后果中,体会到一种“被抛弃”的恐惧。

当然,这个评判标准中的关键在于“很快”。

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伴侣的回应,多数人都会感到焦虑;

但是内心敏感的人,对于“得不到伴侣的回应”这一点会表现出几乎没有什么耐受力。

他们通常连20分钟、甚至5分钟的得不到回应的时间都忍受不了。

这种在恋爱中得不到回应时的表现,只是“想太多”人群的主要表现之一。

“想太多”的本质,是一个人总会不自觉地将过去成长经历中的「负性」事件中的体验,“重复的”、“非理性的”在当前的生活情境中重现。

“重复的”指的是,不管现实中的事件多少次证明了自己的担忧是无意义的,但他们还是会一次次的在相似的情境中产生同样的焦虑和担忧;

“非理性的”指的是,一旦他遇到和过去的负性事件类似的情境中时,就丧失了理性的判断能力,会产生很多不符合现实的推测、夸大性的担忧。

比如伴侣可能只是在忙工作,却无由来的认定对方在和别的异性聊天;对方出门办事,却担忧对方会遇到各种天灾人祸。

许多容易“想太多”的人,习惯于将自己的这种习惯的原因,归结为是“缺乏安全感”。

他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早年的和过去的经历,并沉迷于各种心理学的概念和书籍,热衷于“自我成长”、“心灵辽愈”。

各种身心灵的课程和“民科心理学”对这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。

但是如果我们回归现实,来仔细的思考一下,就会发现“安全感”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虚无缥缈的概念,这种概念难以落地。

我们固然可以说你的某些行为、某些表现符合“缺乏安全感”这个定义,也有很多的书籍和文章能够给出你“缺乏安全感”的原因,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:

这种缺乏安全感的问题要如何解决?

事实上,我没见过任何一个人能够对于这个问题给出“能够落地”的答案。

就是他们的答案总是没有一种“实在感”,他们只会在什么“爱自己”、“自我接纳”这种「概念性」的词汇中不断的绕来绕去。

所以你会感觉,他们说的“对”吗?好像确实都“对”,但是具体的,要怎么做呢?

不知道。

你不知道要如何操作,你不知道这些“概念性”的东西怎么落实到你的现实生活中。

-2-

在这里我想提出一种概念,即认知的“内向化”和“外向化”。

这个内向和外向指的不是人的性格,而是指的我们思考的“方向”。

“内向化”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时的方向,倾向于向个体的内在、心理、人格等这些方向;

“外向化”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时的方向,倾向于外在的、客观的、现实的等这些方向。

最好的看待问题的方式,当然是我们将“内在”和“外在”这两个方面同时兼顾,更为整体化的看待;

但现在的问题在于,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过度的“内向化”、甚至是只会进行“内向化”的思考了。

我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:

假设说有一个人来找我咨询,他说他对于工作有恐惧,害怕领导,和同事的关系不好,对于工作也总是拖延、不想去做,所以内心觉得很痛苦、很焦虑,所以他想知道,怎样才能不焦虑呢?

那么通过继续地探究我们会发现,这个人之所以在工作中会这样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,所以工作做不好,因此会担心被老板开除、担心被同事嘲笑。

这其中的问题在于,当事人通常好像会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种种负面情绪,是由于工作技能不到位这个客观原因导致的,而不是他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出了什么问题。

这个例子就反映出,当事人的思维已经完全的“内向化”了,他在看待自身问题的时候,已经完全的集中在了自己的“心理”这个层面,而完全的忽略、或者说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没有了“现实”和“外在”这回事。

虽然我们举的这个例子是虚构的,但是事实上这种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、而且在随着心理学的普及,变得越来越多。

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呢?

最根本的原因有二:

一者随着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化,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体价值观或多或少的都会倾向于有些“个人主义”。

“个人主义”的价值观和思潮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:人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身。

二者在于心理学的普及。心理学这个体系本身,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世界种种规律。

问题并不在于心理学,因为分门别类的研究某一细化的领域,这本身就是最科学的发展方式。所以毫无疑问的,当我们专注的探究一个领域时,自然地就会将其他领域的问题或影响排除在外。

问题在于人都有一种“单一理论万能论”的解释问题的倾向,比如学经济的习惯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问题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习惯用马克思主义解释问题。

但是当我们用某一种理论去解释现实时,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: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所使用的理论的适用范围,确定这个问题在我们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,才可以使用这个理论。

然而这个基本前提总是会被人们忽略,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本就不考虑适用范围,直接就将自己所熟悉的理论直接往事实上套。

比如我昨天就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,说“心理咨询师要如何协调不同咨询理论和流派之间的差异?”

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没有意识到理论的适用范围的例子。

关于那个问题的答案是:不需要协调、也协调不了。

因为不同的理论本来就是为了应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、和不同类型的诉求。所以不同的理论假设之间、要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、要么根本就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。

你要做的是对于有早年创伤的人使用精神动力学、有认知偏差的人使用认知疗法、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使用辩证行为疗法。

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,你是个水果商贩,有人想来你这买苹果、有人想来买菠萝、还有人想来你这买阿姆斯特丹喷气式回旋阿姆斯特丹炮。

那么你要做的当然是给想要苹果的人苹果、想要菠萝的人菠萝、把想要买阿姆斯特丹炮的人直接扭送派出所。

“心理咨询”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统称,正如医院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牙科,试问你要如何协调牙科和骨科的理论差异呢?

这本来就是没有协调不协调这回事的。

所以回归到我们的主题,我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:心理学当然也有其适用范围。

你喜欢探究自身的心理、人格、情绪等当然没有问题,但问题

Right

BirKim Copyright © 2011-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;厦门猎头公司(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:350200RL1108),邮箱:957489132@qq.com,客服:4000809881;
工信备案号:闽ICP备2022001179号-4公安备案号: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7号

微信

QQ

0592-5186035
0592-5820761
18120727726